万柯访谈录:“邓巴数”与圈子

2018-12-03 专栏&快讯 3734

原创: 万新宇  达尔万  今天 

访问者:万新宇,

简称:万

受访者:柯玉鹏,某研究院院长。

简称:柯 万:柯院长,最近有个现象:好多人见人就加微信,“好友”几百上千,这有用吗?


柯:木大用!社交场合偶遇,礼貌加个微信,互致问候后就成了好友列表僵尸,有木有?

万:还真这样!点头之交嘛。

柯:其次,你想在圈里发什么?自拍?你好意思像小女生样比个剪刀手?晒娃?真是想“赞”想疯了,用孩子的才艺满足自尊;心灵鸡汤?木有营养闻着香;晒观点?“欲将心事付瑶琴,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”……

万:哈哈真酸。不过,好像真没什么好晒的。

柯:当然,这种现象不仅中国,美国也一样,不仅微信,脸书也一样。如果我告诉你,瞅着密密麻麻一大堆“好友”,那不过是些塑料花—假的,掏心窝子的密友木有几枚,你信吗?……

万:真的吗?

柯:比珍珠还真(珍)!这是大脑认知的局限。牛津大学的邓巴从90年代起就研究这个,结论是:虽然你很努力,朋友却是少少滴……

万:什么意思?

柯:脸书曾对4亿人的账户进行过统计,发现朋友圈的平均“熟人”数是150左右。即使你见人都加“好友”,你常联络的密友也木有几个……

万:五六个?

柯:差不多吧。从数据上看,你的熟人群可能有500人,也可能50人,但你经常保持联络的不过3-10人……

万:这是为什么?

柯:邓巴教授发现,平均每个人的“亲友”(你在伤心欲绝时或借贷无门时最想找的人)就5、6个……

万:难道那些交友“达人”也这样?

柯:这和交友能力无关。无论科技咋进步,人还是人,逃不脱人的极限。邓巴发现,熟人圈和大脑新皮质(注1)的占比有关,新皮质的占比越大交友越多,灵长类都符合这个规律……

万:这么说,人类还算多的?

柯:对,猴子的圈子是50只,而根据人类新皮层在大脑中的占比,人的社交圈(熟人)大小正好150。考古发现:新石器时代我们老祖先的村落很少有超过150人的。学术界就把150叫做“邓巴数”……

万:是不是超出了“邓巴数”就“熟人”就变成了“生人”?

柯:呵呵,一旦一群人超过了150,关系就会淡化,“亲密度”就会下降,合作和信任就不易达成,所以,需要合作的人类组织都不超过150人这个上限……

万:有例子吗?

柯:有啊,全世界各国军队的最小的作战单位都是“连”,而一个连的编制基本上都是150人左右……

万:好神奇呀。

柯:但,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,一辈子能维持的熟人就那么多,所以:圈子就是维持。你知道两个熟人之间多久不交往,“熟”就会慢慢变成“生”吗? 万:多久? 柯:邓巴发现:6个月。酒肉朋友你得去“酒肉”,闺蜜你得去“私聊”。大数据还发现:闺蜜通话的时长平均在1个小时左右……

万:女生能聊,那男人呢?

柯:你可能很吃惊,铁哥们儿之间的通话平均7.3秒。通常是:“今晚7点老地方,你我加老王,顺路捎瓶二锅头来。6...5...4...3...2...1...0.3(挂断)”……

万:嘎嘣脆。

柯:邓巴还有一个“假说”。他认为语言的进化为远祖打开了另一条信息通路(另一条是梳毛),帮自己人获得值得信任的信息,而不是亲自受骗后才知道某人是骗子。邓巴说语言的第一功能就是传播流言蜚语……

万:嘻嘻,人好像总离不开圈子?

柯:台湾歌手赵传有首歌叫《找个帮来混》,“帮”就是圈子。“圈”在说文解字中是:一伙人为了混饭吃而蜷缩在一起。这里“圈”读做“juan”……

万:猪圈的“圈”?

柯:呵呵,中国一直是一个宗法社会。信奉“关系就是生产力”,有了熟人关系,很多难办的事都会手到擒来,有木有?

万:还真是这样!圈子自古有之吗?

柯:从古有之,只不过50-80年代间,中国处在封闭期,政治化取代了一切,圈子被湮灭了。而今眼目下,圈子又活了起来,同学有圈子,朋友讲圈子,战友说圈子,官场论圈子。你的、我的、他的,大圈子、小圈子,圈圈相交,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……

万:是不是国人最爱搞圈子?

柯:不尽然,老外也一样,比如西方的常春藤、骷髅会以及小泉帮、竹下帮均已将圈子的潜规则变成显规则,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。相对而言,国人的圈子狭窄,处于边缘地位,尽管如此,圈子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,它的存在是一种必然,也是一种必需……

万:那为什么官方不待见呢?

柯:你听过“站错队”一说吗?其实就是以圈子来划定谁是自己人,谁不是自己人。什么是官场的“圈子文化”?一言以蔽之,就是一些官员结党营私,为一己私利结成利益联盟……

万:大官傍大款大款傍大官?

柯:是的,狼狈为奸、权钱交换,比如志军与书苗、薄督与徐明、永康与石油帮、计划与西山会等,污染政治生态、败坏社会风气,这恐怕是执政党所不愿见到的……

万:人为嘛离不开圈子?

柯:因为孤狼不利于捕食。圈子是趋利避害进化出来的一种动物本能。圈子最早的进化来源于动物的群体协调机制,现代组织仍残留着圈子的痕迹……

万:组织形式不是设计的吗?

柯:不是。它是自私的个体与协同利益博弈的结果,它是通过复杂持续的斗争形成的微妙的平衡,或者说:组织本质上都是自私的成员达成的妥协……

万:圈子也是一种妥协方案?

柯:对,比如有一个业务能力很强且有潜质的大好青年,但缺一张美国名校的文凭,那么他想去麦肯锡或汇丰,几乎木有可能……

万:为什么?

柯:缺那张文凭呗!我们常听到一些解释:名校的MBA就意味着专门训练,有工作所需要的技能;据说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,和外人沟通很费劲……

万:有道理呀。

柯:这是表面现象,背后的原因是受“生物群落”的影响。比如战友、同学、老乡、海归、女企业家、红二代等等。一个国外名校毕业的MBA圈子,会极力排斥国内非著名MBA学校毕业的侵入……

万:为什么?

柯:如果木有圈子壁垒,万一某个非名校MBA进入后,成绩非凡,就会使“名校MBA”这张王牌缩水。你听说过“挤公车原理”吧? 万:没有。

柯:一辆满载乘客的巴士进站后乘务员喊:“往里挤一挤”,车里的乘客置若罔闻,因为他们不愿意再上人从而压缩了自己的空间……

万:真自私! 

柯:一旦有人挤了上来就立马变脸,高喊:“快关门,已经上不来了。”转眼他就成了这个圈子的人,因为车上的人无望赶他下车,只好将他纳入圈子里……

万:真奇特。

柯:圈子也是一种领地策略。一头雄狮常常用尿液、粪便划出势力范围。另一只雄狮出现后,它必须快速解决问题。因为获胜的雄狮将在这里定居并享有和领地内雌狮交配的权利……

万:也是一种生存策略?

柯:是的。动物在划圈子时,越是智商低的动物,越乐于用牙齿;而智能较高的动物就不再单纯用暴力,还会拉帮结派、投桃报李,也就是说划圈子和排座次的方式很复杂……

万:就好比梁山好汉排座次?

柯:对,要考虑到战功、山头、资格、谋略、人缘、与头领的关系、出身、血统,自古以来排座次都是家族、江湖和庙堂的头等大事,有木有?……

万:确实这样!

柯:你看,仪表堂堂、武艺出众、又有开山之功的林教头只能屈排第六,而其貌不扬、武艺稀松的宋公明却排第一?一个小小押司未出江湖却美名远播江湖,这实在是一个传播学的奇迹……

万:如今的社会依然如此?

柯:只是名头更多而已:名校、名师、学历、职称、背景等,不过你仔细观察后发现,任何一种资源的下面都会对应着各种各样的圈子,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建立、维护、发展、退出各种各样的圈子……

万:无利不肯圈子?

柯:醒目。40年前考大学,大学文凭帮你划了圈子。40年后的今天,圈子成员不断增加,资源紧张。于是你又听到:现在的大学生质量不行了……

万:又要划新圈子?

柯:这个新圈子叫MBA,木有几年功夫市场又把MBA的文凭給分完了。就拿我的母校来说,早年要谋取一个教职,需要博士文凭、再后来是留学博士,现在必须是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毕业……

万:为什么会这样?

柯:很简单,高校是非营利组织,它并不重视个体对组织潜在的实际用途,也就是说预期“好”的个体不会增加收益,“差”的个体也不会有所损失……

万:那要什么?

柯:包装。文凭在这里就是“军备竞赛”。原来的圈子壁垒消失,游戏规则又一次回到了原点……

万:文凭到底有没有用?

柯:“证书可能比大量的事实更有说服力”。但,我们所谓的有用,不过是建立圈子的借口而已,它主要的用途是建立圈子的一个通行证而已……

万:这话刻薄了点儿。

柯:哼哼,社会充满了藩篱,在潜意识中,我们总是非常痛恨各种圈子壁垒的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去钻营各种圈子……

万:就像痛恨贪官但也痛恨自己没机会贪一样?

柯:彼此彼此。弗里德曼有本书叫《世界是平的》,他从技术的层面看到了世界正在变“平”,但如果从人文的、政治的角度来看世界,世界正在变“弯”……

万:最近川普拉着晋三、默大婶、梅姨和巴罗佐好像又组了个圈子?

柯:木什么了不起,我们不是也拉着一帮黑兄弟建了一个圈子与之抗衡吗?总之,在一个圈子林立的生物世界上,各种各样的圈子潜规则都是我们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......


2018年12月3日于龙岗

备注与参考

注1:新皮质在脑半球顶层,大约2-4毫米厚,分为六层,为大脑皮质的一部分,与一些高等功能如知觉, 运动指令产生,空间推理,意识及语言有关系。

参考:360百科

参考:《达尔文密码》,著者:孟庆祥,中信出版社,2007年9月第一版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0755-26719988(工作日) 扫描微信